525日
看到一个小故事,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被讨厌的勇气》时的感悟,结合今天的特殊日子:“我爱我”日,写一篇博客作为记录
20多岁时,我跟一个长辈说:”我很担心,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做的那个决定。”长辈说:”放心吧,你没有观众的。”
现在想起来,我认为这是我得到过的最好建议。
— 阿曼达·福蒂尼(Amanda Fortini),美国作家
《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他们两人以对话的形式,通过青年与哲学家的对话,探讨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理念,这本书鼓励人们面对内心的恐惧,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且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此我不想对此书做过多叙述,我想通过书中的段落与今天的日子,来讲述我心中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原因论还是目的论
一直以来,我听过也看到过各种言论,比如过去的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小时候的心理创伤对长大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我也对这种原因论深信不疑,认为一切结果都有原因,过去发生的一切塑造了如今的我。但是当我在阅读时,读到哲人一番与原因论绝然不同的观点: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他提到,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别人富裕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进一步说,我们的不幸也是自己选择的,我起初的反应如同书中的青年:“啊,你在说什么,我自己选择不幸,这是什么谬论呀”,但当哲人继续说下去时,我逐渐明白了哲人所说的话
我们会时常想要做出改变时,这时我们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方面是保持“现在的我”,这听来可能会有点奇怪,我都想改变了,为何还有这个选择,那就是因为,但我们在面临另一个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时,我们不知道这条路怎么走,前方的危险如何面对,会不会有更加不幸,更加痛苦的事情在以后,这时,“保持现在的我”的观点就会浮现,我们对如今的我面临的困难是了解的,如何解决也是知晓的,于是我们即使有各种不满,也会认为保持现状会更加安心
想要改变又害怕改变而导致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阿德勒提出的我们自己选择的保持现状的目的造就了如今的我,我们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我们如果一直活在“如果怎样怎样”的假设中,我们就永远不会做出改变,我们只是在为自己找到不做改变的借口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这让我想起了,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灌输的观点:谁谁谁怎么样,你要超过他,提高一分,干到千人……我们似乎一直被灌输着和他人作比较,与他人做竞争,当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将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看作“敌人”,但事实上,别人真的会那么关注你吗,恐怕并非如此,“在意你脸的只有你自己”,这也是会导致自我意识的过剩,其实世上的人并不会关注我,即使我在大街上倒立也不会有人留意😆
如果站在竞争的角度考虑人际关系,我们很可能会将他人的成功当作我的失败,但如果我们将他人当作自己的伙伴,那么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就会改变很
多,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安全舒适的世界
不要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地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他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里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的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阿德勒称为“廉价的优越感追求”。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但这并不是我们不去追求变好,没有远大目标,而是看到自己的此时此刻。比如人生就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就是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上就只是临时的人生?
人生中的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就是我们对现在撒的一个弥天大谎,人生其实是一连续的刹那,起决定作用的是此时此刻的自己
拥抱自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应该从过去,未来以及人际关系中超脱出来,我们一直都有很自由,让我们一直裹足不前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要自我接纳,克服自卑,活出真实的自我,拥抱自己,找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幸福
拙作一篇,欢迎提出建议